当前位置 :主页 > 拜泉新闻 >

拜泉县:黑龙江齐齐哈尔打造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

作者: 互联网 时间: 2018-08-02

  通村公路只有一条,自来水过点就停,缺树少花没景观,健身娱乐没场所……生活一辈子环境还是老样子。贫困村成长发展进程中,基础设施落后,始终是村民心中最大的缺憾和苦恼。

  群众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驻齐齐哈尔拜泉县上升乡团结村工作队改善基础设施,补齐民生短板,让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稳步提升。

  过去脏乱村变成样板村

  赶赴团结村,入村路口设置的一块石碑格外醒目,鲜红色党徽下,团结村三个大字苍劲有力。还未入村,基层党组织散发出的磅礴气息便迎面扑来。团结村内到处铺满了翠绿的夏景:民居错落有致,散落乡间,道路宽阔干净,路旁绿植葱茏花木扶疏,树下百花齐放争奇斗艳;高耸的路灯相伴左右,排水边沟随路而建,街路指示牌整齐划一,欧式栅栏统一替代了过去一家一“景”的破败栅栏;村民三五成群扎堆文化广场纳凉度夏。

  崭新的村级活动场所院门旁,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旗随风高扬,格外醒目。步入村部,爱心超市、阅览室、活动室、医务所功能齐备。会议室内正在播放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扶贫攻坚纪实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坐在文化活动广场的石阶上,村民刘桂荣一边乘凉一边讲述着身边的变化:过去满村都是旮旯地,现在俺村变美了到处是风景,好日子过不够,好景儿看不够。这一切都是驻村工作队给俺们带来的。

  新村级活动场所投入使用、党群活动点重新装修一新;新栅栏取代了“破烂墙”,小村有了田园小镇的味道;一盏盏路灯亮起来,照亮了小村夜晚,更照亮了村民的心田;新建的党建宣传广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休闲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三个功能广场为村民休闲健身娱乐提供了场地,满足了老百姓精神文化需求;实施整村绿化美化工程,实现了路边有绿树,树下有花草;新建的矩形渠边沟让村屯排水能力显著增强,环境卫生切实改善;爱心超市成为引导村民形成自强自立、移风易俗、爱村如家的“加油站”……

  一路走来,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农家,一个个惠民产业项目开花结果。村民健身有器械,休闲有场地,学习有书屋,打工有岗位,发展有产业,当下正在积极打造改厕改灶示范户,白天种地务工,晚上扭秧歌、打球、下棋……眼前的一切,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一个贫困村的认识,如今的团结村从过去的“破烂村”,一跃成为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样板村。

  村民缺什么我们补什么

  “村里道路修好了,路灯也跟着亮起来,过去到了晚上黑灯瞎火,只能在家‘眯’着。”没有路灯之前,村民谢士荣夜晚上厕所提心吊胆,要拿上手电筒照亮。唠起变化,她兴奋地说,与过去相比,今天的环境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现在家里都不存雨靴了,别人给了也不要,没有泥泞道了,还要雨靴干啥?

  团结村是贫困村,全村户籍人口822户、2698人,常住人口612户、1566人,其中贫困户149户、253人,党支部下设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51名。“团结村是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过去一穷二白,沉重的外债像一座大山,压得全村百姓喘不过气来。”团结村老支书张文义多次动过修路的念头,可一提到筹钱集资,家家户户一副“苦瓜脸”,穷家破路让张文义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团结村缺路少绿,缺灯少水,缺场少乐,基础设施曾经极度落后。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屯环境、改善村风民风入手,打响了民生工程攻坚战。

  “这么多年来,团结村的环境变化不大,村民缺少改革红利获得感。村民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我们要让村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幸福果实。”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队长王绪新介绍说。驻村工作队请来齐齐哈尔大学的专家团队,对团结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立了生态农业观光村建设目标,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下定决心彻底改变团结村落后的面貌。

  要想富先修路,村内道路硬化不仅寄托着团结村祖祖辈辈的愿望与梦想,也是考验驻村工作队“扶贫大业”的第一道坎儿。为了体现真帮实扶的诚意,省委组织部领导亲自出马,协调省交通厅投资近900万元,对整村道路进行全面硬化,过去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过去的3.5米宽村屯路逐步扩建到4.5米宽,村民一举告别了风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的不堪日子。

  “没修路之前,一到大雨天,大人要背着孩子走上二里多路,然后倒车到县里上学,种的菜运不出去,只能烂在园子里。”站在干净的村公路旁,村民王作臣打开了话匣子:现在道路修好了,俺们再也不怕下雨了,俺村卖的菜也越走越远。王作臣今年69岁,是土生土长的团结村人,讲起道路的历史大变迁,老人的脸上写满笑容和幸福。

  除了路不好走,团结村的水也有“脾气”。供水时间固定在中午11点半,由于过时不候,给村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是农忙时节,错过点接不到水,饭就做不成,干活出了一身汗、沾了一身土也没办法擦洗,身上黏糊糊特别难受。

  为了解决“水患”,驻村工作队协调省水利厅争取了二次供水厂项目,建起了泵房,铺设了管道,设备一到,马上就可以实现全天供水。“再过几天,我们就不用急着回家接水了。以后家里的水24小时不断流,想啥时候用就啥时候用!”村民邹翠玲道出了全村群众的幸福心声。从定时供水到全天供水,团结村民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引领乡风奔向文明高地

  “扶贫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两手抓,两手硬。扶志就是扶信心、扶思想,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王绪新说,农民“思想”脱贫必不可少。

  如今的团结村赶走“脏乱差”,迎来“绿富美”,从真穷真脏真乱到好美好富好风光。物质条件的改善,让村民有了发展基础,“思想”脱贫让贫困村民的生活奔头越来越足。除了看得见的变化,一些“看不见的变化”也在孕育生长。

  村民王淑娟手里紧紧攥着积分卡,兴高采烈地来到团结村(太平)党群服务点爱心超市,通过兑换50分积分领到了一袋大米。妇代会主任石秀红边登记边鼓励她说:再接再厉啊!王淑娟爱干净,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小日子过出了精气神儿。她的精神感染四邻学习效仿,被光荣地评为环境卫生模范。

  看得见的变化让人唏嘘感叹,发生在村民身上看不见的变化,更是难能可贵。团结村修路时,占了一户村民的地,占地就要补偿,这户村民当初提出要两万元补偿金。几位老党员站出来苦口婆心做工作:没有驻村工作队,谁给咱修路!在大家劝说下,村民终于想明白:驻村工作队送来了“民心路”,人家图的是啥,还不是为了咱村民,补偿费我不要了。

  提升村民素质,发动群众自治共管,才能保住治理成果,不回到老路上。省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在长效治理上,通过广泛征求意见、结合村情研究条目、村民举手表决,制订了“团结村村规民约”,唤起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内生动力,引领乡风民风一路奔向文明高地。

  村民牛艳丽家养牛不缺钱,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干净,牛粪堆在院里直接沤成了肥,臭气熏天,大家都不愿意进她家的院儿。村民形容她家说,院里只见草不见苗。通过村民自治,今年春季,牛艳丽家小院拔了草,清了粪,种上了芸豆。

  90年代,团结村是全县有名的上访村,因为分地矛盾,农民隔三差五开着四轮子,拉着横幅到省城上访告状。张文义说,现在大家心气顺了,团结村成了零访村,过去村干部忙接访,现在忙发展,再也不用为上访的事儿分心犯愁了。

  改变了环境,凝聚起人心。仿佛就在一夜间,团结村从内到外脱胎换骨,以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民生项目不断升级、村民素质不断提高、村风民风不断改善、村屯环境不断好转,现在的团结村旧貌换新颜,一举改变了脏乱差面貌,村民和党组织越走越近、越来越亲,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大的向往和追求!


最新文章